理想的工作是:錢多、事少、離家近。
2017年工作至今約7~8年年資,目前任職第二份工作。我花在job hunting的時間少,兩份工作皆是受邀面試。工作內容有興趣就接受。
符合三個條件的工作,可遇不可求。所以我主要以工作內容選擇工作機會。但這樣似乎是挺吃虧的。
第一份工作在板橋
家住新竹,貓住新竹。第一份工作是在新北板橋。未考慮租屋,因為我想要每天看到貓。也不想將貓帶到租屋處。因為貓在家有退休長輩可以24小時輪流陪伴。隨我到租屋處的話,他的貓奴會每天消失8小時。
當時每天高鐵通勤。當時沒有T-pass,且T-pass也無補助高鐵,高鐵月票新竹到板橋區間一個月是7350元。新北的同事們當時覺得這價格其實比租屋便宜,且與家人同住生活品質較好。
通勤時間:從家裡出發走7分鐘至高鐵快捷公車站牌。上公車後,開往新竹高鐵站這段平面道路,高鐵快捷公車表定約15分鐘,但新竹路況常受到等待進入國道一號開往竹科的車流影響。通常尖峰時間是塞車狀態。高鐵新竹到板橋區間則是25分鐘,且高鐵很少誤點,相較於家裡至高鐵站這段平面道路,這25分鐘是非常穩定的常量(constant)。到板橋後,板橋車站走路到公司約9分鐘。單程通勤時間在新竹沒塞車的前提是56分鐘。但新竹大多時候都在塞車,曾經15分鐘的公車搭了1小時。公車只要延誤幾分鐘就可能錯過高鐵需改搭下一班,可能額外在月台上等待3~20分鐘。等快捷公車也需要時間,保守估計通勤時間約為單趟1小時又10分鐘。
一日來回共2小時20分鐘,加上8小時上班時間。一天花費超過10小時。有時候塞車會變成單趟1.5小時,來回3小時加上上班8小時,等於將近11小時、幾乎半天時間在外。真令人難過。
其中還遇到covid疫情,當時高鐵搭得戰戰兢兢,口罩不離臉。何況新北人口稠密區也是當時的重災區。當時邊上班邊與同事關心衛服部下午的記者會。
第二份工作在新竹市
辭去第一份工作後,記取教訓,變得討厭通勤,限縮就業範圍至新竹縣市。第二份工作在新竹市,緊鄰新竹科學園區。在Google地圖上測繪,工作地點離家裡直線距離約5公里。5公里以開車平面道路速限時速30公里的情況下,單趟只需要10分鐘。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實際發現,通勤至工作地點的路線與進入科學園區的車流同一條路。進入竹科車流造成的塞車正是我第一份工作高鐵快捷公車不準時的罪魁禍首。結果我終究無法逃離新竹塞車惡夢。 我討厭塞車,不想開著單人轎車再讓路上多一台。目前的通勤方案是,搭開在國道一號上的公車進入新竹市後,再走路到上班地點。
通勤時間:從家裡出發走約9分鐘至公車站牌。上公車後,理論上10~15分鐘的車程由國道一號進入新竹市,但通常都是塞車狀態,會花兩倍時間,以30分鐘計算。搭一小時的公車也是遇過,差點以為自己在搭國道客運。到達新竹市走約2公里的路到達工作地點。走路需26分鐘。但趕時間的話,連跑帶走可以壓縮至20分鐘。 這樣算一算通勤時間單趟約65分鐘。
不過可能需要再加個20分鐘,單趟以85分鐘計算。
因為去程需要在公車站牌等公車,回程也要等公車。而回程的公車由於單邊設站,遇過多次公車司機為節省時間直接過站不停,甚至也遇過連續兩班不進站的情況。新竹如此公車品質等公車超過半小時是常有的事。
一日來回共2小時50分鐘,加上8小時上班時間。一天約10個小時在外。而且還比第一份工作花更多時間在通勤上。
重點還是時間
高鐵開很快,從新竹開到板橋只需要25分鐘。而竹科交通惡名昭彰,車子可以卡在路上動彈不得、15分鐘的車程可以延長至1小時。 因此,找工作時,不能只選「離家近」,還需考慮交通系統的便利性。
通勤時間影響工作滿意度
an additional 20 minutes of commuting per day has the same negative effect on job satisfaction as receiving a 19% pay cut. That is to say, spending more time standing on a crowded train or sitting in mind-numbing traffic can make you feel just as bad as earning less money
該篇報導引用西英格蘭大學的研究,指出通勤時間額外增加20分鐘對工作滿意度影響相當於降薪19%。
還沒詳讀那篇研究,但就這個20分鐘通勤時間等於19%降薪工作滿意度這觀點。 代表我目前的工作滿意度其實是降薪至少104%,超過100%。若工作滿意度可如此量化的話,代表我的工作滿意度相當於做一份薪水是負數的工作。也就是「付費」上班的概念。
我討厭通勤。